一、近期投资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2024年6月1日至6月30日,投资者在网络上共提问23个,从投资者提问的关注点总结如下:
1、关注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扩产计划的相关提问15次,占全部提问的65%。
2、关注公司资源的相关提问7次,占全部提问的30%。
3、关注公司治理的相关提问1次,占全部提问的5%。
二、券商报告及相关信息
(一)6月氯化钾市场行情
1、6月氯化钾市场价格继续小幅上涨。月初氯化钾市场价格企稳运行,厂家贸易商挺价心态较强,市场低价货源现货紧张,青海57%粉状氯化钾主发前期订单。月末,氯化钾市场价格小幅探涨,贸易商库存维持低位,少量走货,甚至少数没有出货,整体下游支撑不足,询单情况一般,新单成交较为弱势,市场按需小单成交为主。
2、国产钾方面,国产龙头企业市场现货流通少,火运发运为主。目前国产60%粉晶氯化钾6月暂定到站价格为2450元/吨,较上月上涨60元/吨,国产60%粉晶氯化钾贸易商市场价格在2450-2500元/吨左右;小厂57%粉状氯化钾出厂自提价在1850-1950元/吨,主发前期订单,实际成交单议为主。
3、进口钾方面,进口钾陆续有船到港,货源高度集中,现货供应量有限,市场价格高位暂稳。62%俄白晶港口价格2550-2650元/吨左右,红粉2350元/吨左右,颗粒钾价格在2600-2650元/吨左右,老挝白钾价格在2450元/吨左右,大单成交可谈。边贸暂无新货源到货。中欧班列到货较少,中欧班列大颗粒2620元/吨左右。
4、国内钾肥市场7月预测。随着6月底氯化钾头部企业报价上调,部分贸易商继续拉涨的意向增强。当前,国产钾部分装置仍处于停产检修状态,进口氯化钾新年度大合同、边贸钾始终未有签订的消息,国产氯化钾和硫酸钾开工率皆有所下降,进口钾港口库存量亦不断缩减。新到货源多进入保税区,暂不可销售流通,市场可售货源量有限,多集中在大型贸易商手中,中小型贸易商基本无可售货源,市场挺价氛围浓郁。预计近期国内钾肥市场价格或仍延续高位震荡态势,在大合同落地之前不排除价格有继续上涨的预期。后期应继续关注大合同方面的消息,市场人士也需要灵活应对市场,确保秋季市场顺利启动。
5、国际市场方面。全球钾肥市场交投清淡,从各方动态看,预计7月份国际氯化钾的市场价格稳中弱势运行为主,在印度或中国签署合同之前,市场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欧洲假期将至,采购需求进一步放缓。但是,中东冲突和未来加拿大铁路工会可能的罢工使供应链的风险也依然存在。综合来看,预计下月全球市场价格将继续企稳运行。
信息来源: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
(二)6月锂盐产品市场行情
2024年6月国内碳酸锂产量66,243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5,120吨,增长率61.09%;2024年6月国内氢氧化锂产量35,220吨,比去年同期增加9,353吨,增长率36.16%。
2024年1-5月进口碳酸锂86,806.21吨,进口氢氧化锂2,897.21吨,进口氯化锂4,411.13吨。
1、6月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继续下跌。价格由月初的10.55万元/吨下跌至月末的9.15万元/吨,价格下跌1.4万元/吨,跌幅为13.27%。
后期预测。6月碳酸锂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叠加期货主力合约下跌,前期有所回暖的挺价情绪受到冲击,叠加供需面的弱势,原料价格对碳酸锂价格的支撑逐渐减弱,市场悲观心态再度蔓延;而后期货盘面深跌后出现反弹,市场情绪有所改善的同时,基本面仍弱势运行,部分贸易商接收廉价碳酸锂;生产企业的检修计划对市场供应量的影响有限,下游市场承接预期不佳,预计短期内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2、6月份氢氧化锂价格持续走低,价格由月初的10.28万元/吨下跌至月末的8.9万元/吨,价格下跌1.38万元/吨,跌幅为13.42%。
后期预测。6月氢氧化锂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市场流通货源较充足,但成交情况不理想。成本面,锂辉石精矿价格小幅下跌、碳酸锂价格下行,氢氧化锂成本支撑一般。需求面,市场成交主要为刚需采购,原料较充足,但下游接货不积极,市场成交冷清,整体采取逢低采买策略;预计短期内氢氧化锂市场价格还有下行空间。
3、6月份氯化锂市场依旧低迷,价格由月初的10.81万元/吨下跌至月末的9.66万元/吨,价格下跌1.15万元/吨,跌幅为10.64%。
后期预测。国内氯化锂市场仍以现货成交刚需为主。短期来看,预计氯化锂市场价格弱势维稳运行。
信息来源: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锂盐行业分会。
(三)6月金属铜市场行情
1、6月美元走高令铜价承下行压力,且在5月中下旬COMEX挤仓风波结束后,投机多头离场,铜价开始回吐高位涨幅,沪铜主力合约6月跌幅近5%。6月美联储再次维持利率水平不变,随后美联储主席表示目前的数据未能让美联储有足够降息的信心,美元再度冲高,逼近106点位;铜价随后跌落至80000元/吨下方。美国5月零售销售月率仅录得0.1%,不及预期,美国经济在5月表现疲软;美元指数略微走跌,铜价反弹至80000元/吨附近,然并未能突破80000元/吨。6月底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第一场辩论展开后,市场对美联储于大选前进行一次降息概率提升,十年期美债冲高;随后市场对2024年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加注上升,美元开始回吐涨幅,跌落106点位。中国市场,5月国内经济数据未有明显好转,A股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宏观6月利好支撑不足,故期铜在美元走强施压且国内宏观支撑不足下表现走跌。
基本面,6月铜精矿加工费在0美元/吨上下波动,Antofagasta与中国部分冶炼厂将2025年50%铜精矿长单TC定于23.5美元/吨。六月铜价持续走跌,精废价差明显收窄,电解铜消费在端午节前后明显好转,即使6月电解铜产量依旧超过100万吨,但6月出口量预计进一步增加,电解铜社会库存终于在6月表现去库。值得注意的是,《反向开票》政策后,《公共竞争审查条例》对再生铜企业经营再度施压,再生铜杆开工率走跌,再生铜替代效应走弱预计利好电解铜消费,7月继续保持去库预期。
2、供给层面:2024年6月SMM铜精矿指数(月)报0.04美元/吨,较2024年5月增加1.01美元/吨,2024年7月5日SMM进口铜精矿指数(周)报1.13美元/吨。6月中Antofagasta的年中长单谈判结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与部分中国冶炼厂2025年50%的铜精矿长单TC/RC敲定为23.25美元/干吨及2.33美分/磅,以此为分水岭,6月下旬铜精矿现货加工费重心持续上移。6月随铜价自高位回落,精废价差收窄与政策限制令再生铜原料供应明显减少。又因阳极铜加工费大幅上涨,再生铜杆价格优势显现,再生杆厂转向生产再生铜杆令废产阳极板供应量显著下滑。
3、需求层面:据SMM预估6月铜材产量为205万吨,环比上升0.89%;6月铜材行业开工率为63.83%,环比上升0.5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8.72个百分点。
6月铜材行业开工率受铜价明显回落影响而上升,各铜材行业的开工率增减不一。各行业景气度如下:铜管行业(76.77)>铜箔行业(72.03)>铜板带行业(68.07)>电解铜杆行业(66.55)>铜棒行业(46.84)>再生铜杆行业(40.13)。空调家电行业步入淡季使得铜管开工率明显下降领跌铜材行业;精废价差大幅收窄,电解铜杆企业开工率上升,令电解铜杆行业开工率涨幅较大。
总体来看:6月欧洲制造业未能延续上月上升的势头,PMI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至48。而且美国制造业也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6月美国制造业PMI为48.9%,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虽然海外需求下降但出口盈利仍较大,6月铜材出口量环比增加。内需方面,6月国内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与上月持平,由于铜价自高位回落,不少企业都增加了产量,国内各铜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上升,对电解铜的需求量上升。
4、未来展望:展望7月,随着美联储9月降息确定性增加,美元上方存在压力,期铜上行压力也有所缓解,七月中旬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市场等待更多经济形势分析以及经济工作指引。7月电解铜产量预计101.66万吨,进出口预计均较6月下滑,供应压力继续增加,但考虑再生铜替代效应走弱,叠加铜价在80000元/吨附近徘徊,预计下游消费将趋向稳定,对铜价底部形成一定支撑。预计7月伦铜将运行于9650-10200美元/吨,沪铜运行于78000-82000元/吨。
信息来源:SMM铜月报。
三、本月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法规摘要
1、深交所:于2024年6月28日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1号——募集说明书(参考文本)(2023年修订)》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信息披露文件编制,提升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效率。
2、深交所:于2024年6月14日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旨在为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深港通ETF标的范围。
四、知识点问答
1、近期,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请问这些公司是否都会被强制退市?
答: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与往年相比,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类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数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根据市场规则,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结束后,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7家。
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关风险,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撤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这些上市公司的相关问题和风险,大多已通过立案公告、责令改正措施、财务信息披露等方式多次反复提示。*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证监会高度重视涉及退市的投资者保护工作,坚持对上述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对退市过程中的市场操纵、财务造假等行为依法严惩,并多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今年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损失的,我们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行权,近期已通过支持诉讼、代位诉讼等方式,起诉多家存在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2家已获一审法院胜诉判决,5家已获法院受理。请投资者密切关注相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2、近日,有自媒体称“转融通疯狂报复,难怪市场持续下跌,转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亿股”。请问证监会怎么看?
答:6月12日转融券出借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指数成分股半年度调整导致转融券“还旧借新”,即收回被调出成分股等存量出借股份,同时出借新纳入的成分股等。自媒体引用个别交易日新增出借数据,忽略了存量收回、余额减少的情况。从数据来看,6月11日(周二)、6月12日(周三)新增出借2.8亿股、1.7亿股,同时收回8.6亿股、0.5亿股,两天转融券余量实际累计净减少4.6亿股,当周转融券余额下降54亿元,降幅14%。
去年以来,针对市场对融券与转融券问题的关切,证监会先后采取了禁止限售股出借、降低转融券效率、严禁利用融券实施变相T+0交易等一系列措施。今年2月6日,证监会要求以当日转融券余额为上限,暂停新增证券公司转融券规模,该政策仍在严格执行,未发生变化。截至6月14日(周五),全市场转融券余额340亿元,较2月6日政策发布时下降536亿元,降幅61%,为今年以来最低水平,转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0.05%。
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评估并完善融券与转融券规则,加强融券与转融券逆周期调节。同时,持续加大行为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力度,对大股东、相关机构通过多层嵌套、融券“绕道”减持限售股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董事会办公室
2024年7月28日